在不知不觉中,我们迎来了初伏。2025 年的初伏从 7 月 20 日开始,至 7 月 29 日结束,这标志着一年中最热、最潮湿的时期正式拉开帷幕。
夏季本就高温多雨,初伏时节更是 “热情似火”,气温常常飙升至 35℃以上,空气湿度也居高不下,走在户外,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,闷热感扑面而来。这样的高温高湿天气,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身体,也给室内环境卫生带来了诸多挑战。
初伏健康危机:身体与环境的双重考验
在初伏的 “桑拿天” 里,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,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,如果不及时补充,很容易引发中暑、脱水等问题。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,更是中暑的高危人群,需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。同时,高温环境下,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,食物容易变质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。
室内环境也在初伏面临重重危机。潮湿的空气为霉菌、螨虫等有害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。家中的墙壁、天花板、角落、家具背面,以及空调、冰箱等电器内部,都可能成为它们的 “温床”。当霉菌孢子在空气中飘散,被人体吸入后,容易引发过敏反应,如咳嗽、打喷嚏、流鼻涕、皮肤瘙痒等,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。螨虫则会叮咬皮肤,引起皮肤炎症,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,更是可能诱发哮喘等严重疾病。此外,空调长时间使用,如果不及时清洁,内部的滤网、蒸发器等部件会积聚大量灰尘、污垢和细菌,随着空调风吹出,污染室内空气,成为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,导致 “空调病” 的发生,出现头痛、头晕、乏力、鼻塞、喉咙痛等症状。
初伏养生攻略:饮食、起居与运动的智慧
面对初伏的挑战,我们需要从饮食、起居和运动等方面进行科学养生,同时关注室内环境卫生,为健康保驾护航。
(一)饮食:清补利湿,顾护脾胃
初伏时节,饮食应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多吃具有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。
· 清暑食材:绿豆性凉,有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的作用,煮上一碗绿豆百合汤,既能清热又能润肺;冬瓜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,可利尿消肿,冬瓜海带汤是不错的选择;黄瓜清爽可口,凉拌黄瓜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增进食欲。
· 健脾食材:炒薏米能健脾止泻、利水渗湿,与赤小豆一起煮成薏米赤小豆粥,是祛湿的良方;山药健脾益胃、滋肾益精,山药小米粥有助于养护脾胃;白扁豆健脾化湿,白扁豆粥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。
· 补益气阴:太子参麦冬茶,用 10g 太子参和 5g 麦冬煮水饮用,可益气养阴;银耳百合羹则能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。
此外,要避免过量食用冷饮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;少吃肥甘厚腻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防止助湿生热;生食果蔬时一定要清洗干净,预防病菌感染。
(二)起居:防暑避湿,规律作息
· 防暑:尽量避免在 10:00 - 16:00 这个时间段外出,如需外出,务必做好防护措施,如涂抹防晒霜、戴遮阳帽、打遮阳伞等。室内使用空调时,温度不宜调得过低,建议设置在 26℃左右,既能保证凉爽,又能减少室内外温差过大对身体的刺激。同时,每隔 2 小时左右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或者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。
· 祛湿:减少在潮湿环境中停留的时间,如地下室、潮湿的仓库等。家中如果湿气较重,可以使用除湿机,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% - 60% 的适宜范围内。睡前用温水泡脚,加入几片生姜,有助于驱散寒湿,促进睡眠。
· 睡眠:夏季昼长夜短,应顺应自然规律,适当晚睡早起,但最好在 23:00 前入睡,早上 6:30 - 7:00 起床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。午后小憩 20 - 30 分钟,可缓解疲劳,补充精力。
(三)运动:轻缓微汗,避免耗气
初伏运动要选择轻缓的项目,避免过度劳累和大汗淋漓,以免耗气伤津。
· 推荐运动:八段锦动作舒展优美,能调理气血、疏通经络;慢走适合大多数人,每天坚持 30 分钟左右,可增强心肺功能;简化太极拳动作柔和,能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。
· 注意事项: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,此时气温相对较低。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,避免大汗淋漓。运动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,而应先用温水淋浴,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,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。